请输入关键字
EN
十月文学之夜丨孙频:一个人的山海情
来源:《十月》杂志 时间:2022.11.10

from clipboard

孙频,小说家,出版有小说集《以鸟兽之名》《鲛在水中央》及《疼》《盐》《裂》等。


一个人的山海情

孙频

当每一代作家踏上写作之路的时候,他们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前面已经有无数位作家站在那些经典名著中为他们引路,当一代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其实作品中都有着对前辈作家的致敬和师承,而前辈作家们的品格、学养与文字魅力都在无形中滋养着后来的作家们,尤其对于青年写作者来说,这是巨大而宝贵的财富。

我十四五岁在一座北方小城里读中学的时候,经常去一家书店借书,借到一本小说,可以借着昏黄的灯光通宵把它读完。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得到文学启蒙的时光,有一种生命被点亮的感觉,冬天的早晨,天还未亮,我骑着自行车向学校一路狂奔,头顶上是浩瀚到让人落泪的星空,巨大的猎户座和小说陪伴了我一个又一个冬天。正是那样的星空,正是那些文学书籍,让年少的我内心平静踏实而又充满力量。

后来读中文系的时候,接触到了更多文学作品。王蒙老师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读到的,但我觉得王蒙老师对青年作家的影响不只是他的作品,还有他对世界对人的赤子之心,还有他的活力与激情,幽默与包容。我借用铁凝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王蒙老师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学生。铁凝老师说这句话让她对王蒙老师充满敬意,我也同样想说,这句话让一个青年作家受益匪浅,一个人如果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拥有学习的能力,向不同的人群学习,向天地万物学习,向历史深处学习,那他就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创新。我和我的同代人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正是在这些前辈作家们的影响和滋养下,才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不知不觉中,我的写作生涯也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生涯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些简单朴素的道理,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比如,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深入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真正有生命力的写作永远无法脱离生活与人民,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我是在黄土高原上的吕梁山长大的,走几步便可进入无边的森林,在我小的时候,我不可能知道,原来我最熟悉的植被、饮食、气候和生活方式,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类文明之一种,其实都是文化。

所以当我后来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迁徙,开始接触江南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时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异质性的体验,又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带来诸多冲击,甚至痛苦。因为你远离了你所熟悉的一切,远离亲人,远离自己的原生方言,还有作为一个异乡人生活在异地所必须承受的漂泊感。

但也是这个过程帮我打开了视域和心灵,让我知道更多的人群是怎样地活着,世界上还有各种五彩斑斓的生活方式,让我开始对“文明”二字有了新的认识。在更年轻的时候,它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大词,冠冕堂皇,其实离我很遥远。直到后来,它才开始从书本逐渐深入到我的生活当中,甚至就在自己的眼前,在自己的身边。

当年王蒙老师在新疆工作的时候,甚至可以讲很流利的维吾尔语,这种对文化的包容态度让我受到很大启发,一个作家就应该对世界对人既包容又充满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努力不带偏见和怨艾地去接受一切生活,去心平气和地观察生活,于是我渐渐开始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回望故乡,又是全新的感受,于是我开始在南方写故乡的大山,和山中的鸟兽草木,创作出山林系列小说《以鸟兽之名》。我在江南的时候,多次去苏州,只为了去看那里的园林。我会用一天的时间慢慢徜徉在那些美丽的园林中,慢慢感受着纯正雅致的江南文化,每一处景致,每一株植物,每一种取景,都弥漫着江南的诗性,是诗与文与景的完美融合,可谓步步是诗。所以我又创作出小说《游园》。

后来我在海边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我每天看着壮丽恢弘的海上日出,看着海上升明月时的天地澄净,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浩渺,了解到属于水上世界的水手生活、远洋生活与不屈不挠的海人精神的时候,我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去书写这样震撼人心的海洋文明。从山到海,却并非当年寻根文学的模仿,而是我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也是我写作中所经历的精神历程。其中包含着我对生命和文学的思考,还有我对自己灵魂的安放。

过去的数千年历史慢慢化成了今天,而今天的一切也会化成将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前辈作家们以自身的人格与艺术修为,为人类留下了一点文明之光,我想,作家的意义就是点亮那一盏一盏的文明之光吧。也正是这一点一点的文明微光才让人类从蛮荒走到今天,也才让人性的光华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都不曾熄灭过,也正是这一点一点的微光如灯塔一般引领着一代代青年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