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关上闹钟继续睡上班会迟到吗?
时间:2025.07.02

学问之道,始于发问。

但问什么,怎么问,却大有讲究。

你可以问:

01. 猫为什么总爱洗脸?

02. 薯片袋为啥鼓鼓的?

03.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但若连稍加推敲就能明白的问题都要问,那恐怕连搜索引擎都救不了你

从今天开始,做个聪明的“问题宝宝”!毕竟,学霸和学渣的差距,从来不是谁懂得更多,而是谁更懂得如何有效发问。

敢发问与会发问

做学问的法门,是边学边问,问即思考。孔子曾经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读书而不思考,不求甚解,则会迷茫;若总思考而不读书,也会一无所获。孔子这样讲是要告诫我们:只有将读书和发问结合好,才能有大成。

不错,读书与发问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也许有读者会说,不懂就问呗,发问有何难?发问当然不难,但要问出好角度或问出好问题,能启发思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from clipboard

在我看来,发问首先要敢问。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所以小时候我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减退,自尊心增强,慢慢就不敢问了。记得读小学时我总在课堂上发问,以致老师要求我先举手,他允许后才能问。读到中学,我却不爱发问了,读者知道为什么吗?

是这样的。读中学时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虚荣心作祟,便不愿在课堂上提问了。有一次老师上数学课我听不懂。心里想,我听不懂,别人也应该听不懂,让别人问吧。结果始终没人问,回家后都不会做作业。第二天老师批评:你们上课没听懂为何不问?有同学说:我们以前问王东京,可他昨天也没听懂。老师把目光转向我,我说每次都是我问,好像我最蠢似的。

这是我当时的心态,而别的同学不敢问,是担心自己提问简单,遭人耻笑。而上大学后不久,我发现那些平时爱提问的同学,不仅考试成绩好,而且特别会思考,于是我也学着提问。奇怪的是,那时候每次我提问,老师都赞我提问的角度好,让我很有成就感,甚至有同学私下向我讨教提问的妙招。

其实我没啥妙招,只是“三不问”。一是历史事实不问。历史事实有文献记载,自己看书便知道。比如米塞斯与哈耶克是何关系?这类问题无需问。二是单称判断不问。如长沙是不是河南省会,亚当·斯密是不是美国人等。若你问为什么,那是蠢。三是仅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问。既然只有唯一答案,提问无疑是多此一举。

何为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举个例子解释。读研究生时,学校聘请一位美国教授做讲座,有半小时互动交流时间。有位同学英语好,他提问讲了5分钟,前4分半钟都是复述那位教授的观点,最后半分钟他才问:中美经贸合作是否对两国都有利?这明显只有唯一答案。教授答:“Yes,of course。”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from clipboard

除了以上“三不问”,其他我认为都可以问。要特别提点的是,在向别人发问前,应该首先自问。如果说在求学阶段更多是问老师或同学,而在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后,则主要应问自己。自问的过程,就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据我所知,许多经济学难题,都是经济学家通过“自问”取得突破的。

再有一点,提问不必顾及深浅。罗纳德·科斯当年写那篇著名的《企业的性质》,就是从浅处问的。20世纪30年代,国际学界就计划与市场问题展开论战。科斯说:企业内部是计划;企业外部是市场。他问:若市场万能,地球上为何存在企业?若计划万能,企业为何不扩张成国家?经此一问,答案石破天惊:计划与市场皆是资源配置方式(手段),两者的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

由此见,深问题可以从浅处问,而且也不必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牛顿说过: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这是说,对简单的问题,可从复杂层面问;而对复杂的问题,则可从简单的角度问。在经济学里,国际分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亚当·斯密研究发现,若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分工,便可扬长避短。

后来大卫·李嘉图又从简单的角度追问:一个穷国相对一个富国可能没有任何绝对优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是否也应该分工呢?最后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仍然应该分工,不过是要按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设想一下,要是李嘉图当年不这样问,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否会存在一个重大缺陷?

事实上,提问还有一个窍门,即对不成问题的问题发问。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现象人们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可背后却可能隐含重要的理论原理。读大学本科时,胡逢吉教授曾指点过我,可惜我没学到家,而胡教授自己的确是发问的高手。我读过他很多文章,每篇文章的发问角度,皆让我拍案叫绝!

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劳资关系”的文章,当时学界流行的看法是,只能资本雇佣劳动。可他问:劳动是否也可以雇佣资本呢?如果可以,那么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那篇文章曾引起热议,时隔20多年后,中央提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说实话,胡老师的文章对我理解中央的论断大有裨益。

写到这里,再顺便说一下发问方式。在公众场合发问,语言要尽量简短些,切不可像我那位同学一样,前面长时间穿靴戴帽,最后问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那样别人会认为你在秀口才。可取的问法,是用三言两语直抵问题的核心,让人一听就知道你要问什么,这样问,别人反而觉得你思维清晰,高看你一眼。

并非说笑,不信你可以试试。

本文摘自《学海漂流记》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