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联网+”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今年俨然已经变成AI应用“爆发元年”,AI应用百花齐放,AI工具百舸争流,AI生态千帆竞发。
对于利用AI技术的创作者而言,心中难免萦绕一丝疑虑:通过AI生成的内容,是否存在潜在的版权风险?
“请帮忙写一篇介绍小吃店里如何体味人间烟火的文章,”当输入指令后,电脑屏幕上的对话框里,“AI作者”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成文。
“AI作者”在创作内容、撰写提纲、准备素材、润色文字、优化逻辑等方面给编辑提供助力
“AI作者”是数传集团首批“数字员工”之一,是基于自身研发的出版行业首个大模型BooksGPT打造的,助力出版社和编辑提升工作效率。我们以其为例,在内容创作环节,“AI作者”可以撰写提纲、创作内容、准备素材、加工润色、优化稿件结构等。
“AI作者”是一个可交互的写作助手,为编辑提供全面的写作服务。其核心价值在于辅助编辑创作,为其提供灵感思路、内容建议和优化方案,提升工作效率,而非取代人类的创造力。最终具备出版价值的作品,还是需要编辑依托自身深厚的经验积累与独到见解去完成。
数传集团的“数字员工”非常注重版权保护问题,明确规定了编辑在使用AI产品生成的建议和内容时不享有独立版权,仅作为辅助编辑工作的工具,且规定了使用范围:
○ 用于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文案或配图的设计;
○ 用于辅助出版内容的审查、创作、选题、校对;
○ 用于内部学习及交流。
合理使用AI创作,合规与创新并行
“我想在文章中配一张AI生成的图片,会不会有版权问题?”
以“AI画师”为例,通过文字描述提出画面需求,或者提供参考图及自己手绘底稿再由AI生成,可以对图片进行相应标识。
“AI画师”可以根据自然语言的画面描述或者直接上传书稿,快速生成高质量高清图片。图片尺寸覆盖16开、32开等常见图书尺寸,且图片分辨率达到印刷要求300dpi
引用其他来源时,务必遵守引用规范,并注明出处。例如,如果你使用AI来辅助生成一篇关于某个知名作家的文章,要确保文章中没有未经授权地引用或复制该作家的作品。
鼓励AI生成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他人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在使用AI辅助创作时需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使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出版行业规范。
AI不仅是一个辅助工具,更是一个强大的创新引擎。编辑可以利用AI探索新的创作方式,打破传统创作的思维局限。比如,通过AI提供的大量信息,学习全新的视角和创意,将不同领域的元素和风格融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作品。不过,在利用AI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对AI的敬畏和谨慎,避免过度依赖或滥用。
当前,AI应用更多还处在一个生成工具的阶段,数传集团执行总裁施其明认为:“AI在内容创作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并不意味着机器写作可以完全替代人工创作者和出版者。人类所有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想象力、审美等,是现阶段靠代码和程序的排列组合来实现写作的AI无法替代的。但是,AI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生产力,成为编辑人员的‘好搭档’”。施其明认为,编辑仍需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对AI提供的建议进行筛选、整合和完善。
AI生成的内容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议题,目前各国的法律体系对此尚无统一的明确规定。然而,通过深度参与创作过程并确保作品具有独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潜在的版权问题。
未来,数传集团也会通过不断优化BooksGPT的算法,提升“数字员工”在选题策划、图书制作、三审三校、数字出版、营销发行等方面的性能,更好地满足编辑的工作需求,高效提升出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