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张居正》作者熊召政明史随笔。
解读风云诡谲的大明政局,剖析历史遮蔽下的幽微人性。比历史更波澜壮阔,比小说更跌宕起伏!
▶想知道如何在明朝官场生存,读这套书就够了!
作者深耕明史领域多年,钻研数百部史书典籍,以文字游走古今之间,窥探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再现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熊召政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生于1953年,湖北省英山县人,出版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四十余部。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大金王朝》;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历史的驴友》《醉里挑灯看剑》《文明的远歌》等;演讲录《历史的乡愁》《文人的情怀》及《汉语的世界》等。《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明朝帝王师》
熊召政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明朝帝王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一般先做太子的老师,凡入选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老皇帝驾崩后,继位的太子一般会让他们进入权力中枢——内阁,担任辅臣乃至首辅。因此,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更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其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会影响皇帝,更会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帝师”一旦成为“首辅”,其“学问”就能转化为“管理之道”,这就是一种权力的获得。本书通过讲述15位颇具代表性的明朝帝王师的宦海生涯,展现明朝历史的发展轨迹,体会明朝官场的“铁血”气息。
《明朝大悲咒》
熊召政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明朝大悲咒》是熊召政研究明朝历史的感悟与笔记,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诸多明朝的故事,刻画了明朝皇帝如朱元璋、朱棣,大臣如张居正,读书人如王阳明、方孝儒,大太监魏忠贤、冯保等形象各异的历史人物,同时叙述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在这部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权臣并非奸臣,关键是是否做到“权为民所用”;如判断一个官员的好坏不能仅仅看其道德人格,更应该看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贡献。本书文字简洁而到位,适合对明代历史、政治感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精彩片段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研修学问,讲求经邦济世,即学问服务于国家,作用于社稷的功能。从观念上看,这一点是不错的。但由于儒家学说的局限,读书人入仕后,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往往与经邦济世的理想南辕北辙。究其因,乃是因为儒家把道德伦理作为建设社会秩序的基础。事实证明,离开法制,社会根本就没有秩序可言。这道理虽然简单,中国古代的儒生却似乎难以懂得。李贽虽也是儒生,也入仕为官,但他并不把道德伦理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学问。他对古人与当世人的评价,其着眼点不在操守,而在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他对张居正与海瑞的断语。
李贽与张居正、海瑞是同时代人,都生于嘉靖初年,死于万历时代。客观地讲,这三个人,外加一个戚继光,应该是那一时代最负盛名的四大人物。张居正于隆庆六年(1572)出任首辅,辅佐十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是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中兴名臣,力挽狂澜的大改革家。他执政期间裁抑豪强,注重民生,后世称他为“权臣”“法家”,讪谤甚多。海瑞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抱着一死的决心给沉湎斋醮荒怠政务的嘉靖皇帝上万言书,是有明一代最大的清官。张居正柄国,始终弃用海瑞,这一点曾引起当世士林的诟病。关于张居正为何不用海瑞,我在拙著《张居正》中已有专门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张居正死后,朱翊钧迅速对他进行残酷的清算,并重新起用海瑞。在史籍与口碑中,张居正毁大于誉,而海瑞却是誉满天下。作为他们同代人的李贽,却没有随波逐流。他深情地赞誉张居正是“宰相之杰”,而评价海瑞为“万年青草”。
在李贽看来,张居正是真正的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而海瑞只是以人格取胜。生命如草可以万年长青,但绝不是振衰起隳的国家栋梁。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来看,李贽心仪的政治人物,不仅仅是会做道德文章,更应该有着为社稷求发展,为民生谋福祉的巨大的担当精神与行政才能。道德与事功,清流与循吏,一般的读书人,都看重前者,而李贽赞赏的却是后者。
节选自《明朝大悲咒》“只有疏狂一老身”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