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养生有“十常”,其中就有面常洗、目常运。面常洗也叫面常搓,目常运也叫睛常转。
面常洗,可保养皮肤。目常运,则是保护眼睛。如何做呢?我卖个关子,放在后面来阐述。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这段话我们不细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眼睛和五脏六腑的精气密切相关,从解剖学上讲,眼睛的每个部位和人体的筋骨、气血、肌肉分别相对应。
说起小孩子近视的发病率,让人非常感叹,小学生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戴上了眼镜。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和用眼卫生、用眼习惯有关系。日本的孩子为什么近视的发病率低?有一个观点说日本人总捕鲸鱼,用鲸鱼做成鱼油,男女老少常年吃鱼油,对眼睛好。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顶多算其中的一个因素。
目常运,对小孩子预防近视有一定帮助。告诉大家四个穴位,在眼睛周围,比较好找。小孩子不见得能坚持,每天晚上孩子临睡前,父母可以给孩子按揉一小会儿。
第一个,睛明。顾名思义,睛明能使眼睛更加清澈明亮。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就是眼睛的内角)稍微往上一点的凹陷处。
睛明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也是足太阳、手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个脉的交会穴。
有一本著名的针灸书《针灸大成》,说这个穴位“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睛明对治疗远视、近视,包括迎风流泪都有好处。小儿疳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角膜软化症,继发于小儿疳积,疳积这个病很少了,是中医的病名,指慢性营养不良病。这样的孩子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四肢没有肉,干巴巴的,但是肚子很大,现在这种病基本见不到了。还有大人气眼冷泪,也是指眼睛迎风流泪。睛明每天按揉36下。
第二个,承泣。位于眼睛下侧,瞳孔正下方,眼球和眼眶的下缘之间的眼轮匝肌中,很容易找到。
承泣,承是接受的意思,泣就是哭泣,也就是眼泪的意思,哭泣的时候眼泪掉下来必定会经过这儿,有时甚至会挂在这里,所以叫承泣。承泣也每天按揉36下。
第三个,瞳子髎。刚才说睛明是在目内眦,就是靠近鼻子的地方。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眦旁0.5寸处,稍微有点凹下去的地方。同样按揉36下,或者18下也行。
第四个,攒(cuán)竹。攒竹穴在眉头的凹陷处,眼眶上切痕处。怎么找呢?皱眉的时候,眉毛内侧端会有一个隆起,一皱眉那个地方的肌肉就紧缩在一起,这里就叫攒竹。同样,每个穴位要么做18下,要么36下。
以上介绍了眼睛周围的四个穴位。不仅要给自己揉,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雷打不动地给孩子做,长此以往,孩子得近视的概率低,或者近视的时间可能晚。
最后,我们来扣一下主题:面常洗,目常运。
一个人的衰老可从脸上反映出来。我们以前讲过女子以七为界,男子以八为界,女的35岁“面始焦,发始堕”,35岁脸色就比以前憔悴了,42岁“面皆焦,发始白”,衰老更加明显,皱纹也多了,气色也不如以前了。男的也一样,48岁“面焦,发鬓颁白”,面色憔悴,皱纹明显增多,会开始脱发、白发。
“面常洗”不是用水洗,是干洗。双手互搓,搓热,大概需搓18下,搓热以后,用中指的指腹引导带动其他各个手指指腹,把中指的指腹放在鼻子两侧鼻唇沟,沿鼻子的两侧由下向上搓洗。过了额部,到了发际线的时候,10个手指头分开一些,捎带着把头皮也搓一下,一直到后脑勺。10个手指总的动作趋势是向上向外。每次搓的时候,像叩齿一样,叩齿要36通,搓面每次也搓36次。
经常搓面(干洗面)可使面部气血更加通畅,血液灌注皮肤,能够更好地濡养面部,增加面部肌肉张力,使面色红润,延缓皮肤衰老和皱纹的产生。
“目常运”指两个眼球顺时针转36圈,反过来逆时针再转36圈。南怀瑾先生在《南禅七日》里讲,他除了转眼球以外,还发明了一些办法:整个头面不动,眼睛往外瞅,像对某个人有意见,斜眼瞪人一样,斜眼看他,一直往外瞥到不能动的位置停,不要动,尽可能多瞪一会儿。然后反过来,比如刚才往左,现在往右,尽可能多坚持一会儿。
本书共分两辑。内容模仿《黄帝内经》原书架构九章八十一卷,撷取原文经典章句与段落,与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联系相糅合,阐释背后的医学道理,语言幽默风趣,例证形象生动,方法实用有效。
第一辑从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出发,帮助读者快速入门,掌握实用养生技巧;第二辑遵从中医学经典教材逻辑,逐一揭开中医基本概念的神秘面纱,从入门到深化,严谨而不枯燥,“授人以渔”,引导读者学会举一反三,还大众以去伪存真的中医养生“真相”。
作者张雪亮,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任医师,原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文化推广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从著名中医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及京城名医孔伯华之孙孔令诩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基层医生临床实用全书》《养生做好8 件事》等专著。作为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多个健康栏目特邀主讲专家,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并被评选为“2022 年度中医药科普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