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临床实践、科研、教学工作八十余载。全国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勐腊县的麻风村地处景洪公社东南方的一条狭长的峡谷中,由三个村子组成:勐腊乡回箐村、勐捧镇纳所村和勐仑镇南醒村。
据记载,1912年有3户麻风病病人家庭定居南醒村,截至1978年4月,南醒麻风村已发展到100户,总人口424人,其中男215人,女209人,全村男劳动力156人,女劳动力57人,7岁至15岁儿童60余人。
近三年来(1976—1978),先后有十余户报入麻风村,经调查,麻风村居民绝大多数是一人患病全家迁入。据不完全统计,麻风村真正患有麻风病症的共计94人,其中十余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病人,国家每年救济口粮4000斤,并发给棉毯、棉布等。麻风村有60多个儿童,还有近100个幼儿,到1978年时,他们仍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来到麻风村之前,李桓英做了一些功课。她一边走,一边与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赵剑波等人交谈,了解当地情况。
赵剑波比李桓英小两岁,算是同龄人。他曾是国民党部队的少校军医,后来加入革命队伍,1952年参与创建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1957年,他到山东青岛参加了全国皮肤性病培训班学习,受到皮肤性病防治专家尤家骏的亲自点拨。
多年来,赵剑波经常背着干粮走村串寨,开展医疗工作。在茅棚中没有电灯,赵剑波点着马灯为不少人做了手术。他还时常深入边远村寨,到麻风病人家中做工作,与病人吃住在一起。因此,他和李桓英有很多共同语言。赵剑波称李桓英为“老庚”,这是云南、四川等地的方言,是同龄人之间一种亲近的称呼。
还没走到村口,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看到有陌生人来,立刻四散跑开了。
李桓英等人知道,这些孩子不是怕被生人欺负,而是怕把自己的麻风病传染给别人。他们早已习惯了躲避人群、自我隔离。
竹篱笆、茅草屋,这是个典型的傣族原始村落。村里的麻风病人带着惊异的眼神,远远望着李桓英等人,三三两两窃窃私语。
在老马的引领下,李桓英等人挤进了一个昏暗的茅草屋。一个有些呆滞的男子正坐在里面,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身体瘦削,一道道皱纹刻在脸上,似乎每一条褶皱里都藏满悲哀和无奈。
老马赶紧介绍:“老刀,这都是从北京和区里来的大专家,专程来看咱们的。”
“你就是刀建新吧。”李桓英满面笑容地伸出手。刀建新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他不知已经多久没有和村子外的人握过手了。他的双手已经残缺不全。不仅别人看了害怕,他自己也感到羞耻。
难道这位从北京来的女大夫不怕麻风病吗?一瞬间,他甚至想到了两千年前,孔子隔着窗户与患了恶疾的弟子握手的场景。看着李桓英自信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刀建新迟疑地伸出了自己的右手。李桓英紧紧握住了那只黝黑枯瘦的手,还拥抱了手的主人。这让村子里的人惊呆了,也让同行的所有官员和医生都感到震惊。
刀建新是整个麻风村里极少的会说汉语的人之一,那一刻他竟说不出话来。整个村子几乎立刻沸腾了:“天哪,北京来的大摩雅(摩雅,傣族人对医生的尊称)不怕麻风病!”
下午,李桓英等人在村内走门串户搞调查。看到前面有两位姑娘,想向她们问路。看背影,两位姑娘身材窈窕迷人,令身材偏胖的李桓英很羡慕。可当她们回过头来时,李桓英发现,一位姑娘脸上长着一大块斑,另一位姑娘手指是弯曲的。掀起其中一位姑娘的长裙,李桓英看到她腿上大片的麻风斑。一抬起头,刚好撞上姑娘无奈和乞求的目光。
还有一个八岁的男孩,牵着双目失明的母亲来到李桓英面前。母亲的手伸向她,马上又缩了回去,如此三遍。李桓英一把拉过母亲的手:“我是医生,是来给你治病的,我不怕。”激动的泪水顿时从母亲失明的双眼中流淌出来:“大摩雅,我就一个心愿,想看看孩子长什么样。”
这次考察对李桓英震动很大,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药回来,带着最好的医生回来,一定要把乡亲们的病治好。
《苍生大医》是作家李琭璐的纪实文学作品,动情记述了时代楷模、大爱医者李桓英的百年传奇。
麻风病与梅毒、结核并称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仍有52万同胞遭受着麻风病的折磨。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和同事们奔波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把一个个麻风患者“从‘鬼’变回了人”。目前,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灭,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这一辉煌成绩,离不开以李桓英为代表的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2021年,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作家李琭璐经过两年多的周密采访和悉心研究,用20余万字的厚重文字,隐忍而有力地还原了麻风病曾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苦难,深情记述了李桓英等“战‘麻’斗士”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身上秉怀初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